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与风光锂电的美好前景类似,不可降解塑料的替代空间也大得惊人

2022-01-14 13:44
锦缎
关注

两种技术的路线对比不能再鲜明:

普通塑料如聚丙烯或聚乙烯,原材料为石油液化气(LPG),成本落在4000左右,完成聚合之后成本也仅为7000-8000,更重要的是,液化石油气原料极度充足,不会产生断供的可能性;而考虑到长期碳中和约束和可降解塑料垂直一体化的缺环,BDO产能上产本身需要时间,电石缺口更是巨大的障碍,在当下,真正能在2万元左右稳定供应可降解塑料的有效产能却可谓少之又少。

要知道,无论是锂电还是风电光伏,高原料丰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

无论锂金属价格飙到多少,大家都清楚的知道,锂金属地壳丰度足以保证锂电行业行稳致远;

而光照和风力资源,以及光伏面板所需的金属硅资源,同样只有供应周期错配,但并不存在底层稀缺的问题。 而可降解塑料如果想要达到近亿吨规模,对上游焦炭需求扩张将产生巨大压力,而碳中和对供应的约束却是刚性的,这本身就构成了难以解开的谜团。

从这个角度说,可降解塑料与氢能源遇到的问题十分类似:能够实现低碳排放,低物耗,低成本的垂直一体化生产工艺才是当前可降解塑料破局的抓手所在。

有趣的是,去年国家颁布政策推动可降解塑料之后,国内 PBAT 项目如雨后春笋,目前规划产能已经超过 450 万吨,未来可能还会不断增加,可降解塑料的美好前景是众多产业资本纷纷上马的重要因素。

但魔鬼都在细节里,在这几百万吨产能之中,能够垂直一体化生产上游BDO的厂家却寥寥无几,合计产能更是难堪大用:

在PBAT领域,万华化学投产6万吨,恒力石化30万吨,同德化工12万吨,盛虹石化18万吨,新疆天业50万吨,宇新股份6万吨,金发科技6万吨,理论上讲,未来三年中这些A股龙头能够提供有效产能即便加总,也没有超过200万吨。

产能释放的节制,不仅与前文中产能过剩的叙事有很大差别,更重要的是,这些还是纸面上的产能:能够生产合格产品和最终量产本身也有很大的区别,许多公司中试之后一直处于试生产阶段,即是可降解塑料生产挑战的重要因素。

因此,以万华化学和恒力石化这些超级巨头的产能规划来看,行业内的巨头对可降解塑料行业的所谓过热更多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在动辄一亿吨市场面前,万华几万吨的产能投放本身就是不看好的一种姿态。

可降解塑料这个千亿级投资主题的不温不火,值得我们有更深一步的思考:

在2000年后,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了投资的重要主题,诸多明星纷纷助阵,美国投资人在新能源投资领域注入了大量资本,但最终在光伏和电池领域一败涂地:特斯拉之前的BetterPlace,中国光伏之前的Solyndra在美国,在整个清洁能源行业,前前后后美国VC和美国纳税人亏掉了几百亿美金。

在风险投资人Peter Thiel眼中,这样的失败并不令人惊讶:美好的社会愿望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技术突破,能源革命的本质仍然是成本线的逐步下沉和生产工艺的可复制性:

替代鲸鱼油的煤炭,替代煤炭的天然气和石油,以及曾经一度有潜力替代化石能源的核电和当下的红到发紫的光伏:所有新的能源形式都满足1、高原料丰度 2、足够有颠覆性的低成本 3、以及足够大的产能。

因此,在没有有效供应的前提下,坊间继续期待强的刺激政策不现实,不仅仅容易产生大量的骗补,更重要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最终只能是一个死局,曾经的电动大巴骗补就是一个鲜活的教训。

所以,可降解塑料这类ESG投资想要走出来,现在还缺一个像宁德时代和隆基股份一样的可辨识度够高的“龙一”,踩着五彩祥云,从天而降来搭救大伙。

不过,从万华化学和恒力石化几万吨和几十万吨的投资体量背后所代表的行业信心来看,投资者热盼的“龙一”怕还要等一阵子。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