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23家环保上市公司业绩情况及水处理2016年发展趋势(图表)

2016-04-12 03:02
来源: 环保网

  PPP逐步替代BOT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势头渐起

  随着全国水污染、雾霾等环保事件的频发,环保产业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政府进一步提高了对环保领域的投资预算,并推行财税优惠政策,以加快环境治理、改善环保企业运营环境,未来环保投资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这将为公司环境板块的快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由于各类资金和技术的涌入,市场竞争也将更为激烈。

  近年来,以“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为长期合作理念,公私合作的PPP模式发展迅速,通过PPP合作模式,政府可以将BOT、TOT、BOO等项目以单个或打包的方式,与公司签订PPP项目协议,并可按照实际情况同时签订特许经营协议。从广义而言,市场上传统的BOT、TOT也是PPP模式的一种体现。此外,市场主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传统模式加以优化和调整,创造了更多量身定做的新模式,如ROT、DBTO等方式。

  我国环保行业的市场化以供水和污水处理为先导,目前传统水务行业已基本完成了最初的“跑马圈地”、进入到深入乡镇、深化处理、升级改造的阶段;水务产业链上诸多新兴市场及固废市场尚处在发展初期,很多新模式及新业务点开始显现,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国内从事环保行业的企业众多,其类型包括外资水务集团、国有战略性企业、地域性转型企业、民营企业、国内新兴投资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转型企业等。其中外资水务集团、国有战略性企业背景雄厚,拥有的项目规模大、运营经验丰富且在市场拥有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在行业中占据领军和主导地位;地域性转型企业主要依托于当地项目;民营企业大多拥有数量不多的项目,部分项目拥有一定的规模,是目前行业中被并购方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内新兴投资类企业依靠雄厚的资金背景,多为整合比自己规模略小的市场项目;产业链上下游转型企业侧重发展自身优势,打造出项目提升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

  目前,除了直接从政府方以BOT、TOT等方式取得供水、污水处理和固废等特许经营项目外,通过收购一个已经拥有特许经营项目的企业股权的方式也是目前环保市场上常用的获取项目的手段;自2012年以来,公司通过股权收购获得的项目日益增多,2015年度又通过股权收购获得了位于新西兰、新加坡的固废项目,极大的开拓了公司的业务领域,通过收购直接获得了境外多项经营资质,并增强了固废业务的技术实力。

  PPP模式是目前环保市场上大力推进的主要合作模式,其合作内容广泛,初期多为单个供排水项目、城镇供排水打包项目、村镇供排水打包项目等,近来随着国家整体环境治理要求的提升,公司所签署的PPP协议已扩容至水源、河道治理、综合环境治理、固废处理、园林绿化、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

  2015年宏观经济整体稳定发展,呈现经济增长增速放缓、通货膨胀趋稳的平缓双降格局。由于地方政府存在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环保市场对社会资本的需求巨大,政府环保投入多元化、常态化、绩效导向、强化效益,源于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水环境产业投资已被拉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PPP市场机制、政府采购环境服务、环境保护基金建立等,强化了社会资本的投入引导,有效推行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未来水处理市场发展面临的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多元化,综合环境服务商成主流:“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政策发布引导各水务企业把各自的战略定位向综合环境服务商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更多其他类型的企业也纷纷通过重组或转型进入到水务及环保市场中来,环保行业在传统的社会服务业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环保设备制造、终端消费品生产、设计服务等多种类型。一方面,诸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区域依旧是各大环保公司抢占的重点区域,另一方面,并购项目、小城市项目乃至村镇项目也受到行业政策、宏观经济、PPP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成为项目拓展的又一重要方向,整个行业的竞争趋向多元化。未来环保产业将由单一的水处理领域趋向全产业链竞争,竞争主体也将趋向平台型公司和细分型公司,综合服务商概念凸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