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OFweek视点:一季度建筑节能领域探究

  节能保温材料是另一大亮点。目前,我国房屋住宅的能量损失大致为墙体约占50%、屋面约占10%、门窗约占25%、地下室和地面约占15%。因此,墙面和屋顶的隔热保温是提升建筑节能率的重要一环。如何选择一种既安全又环保的墙体保温建材,是当今业内亟须关注,并决定我国建筑节能保温建材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规划》提出,对于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要侧重于开发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高强自保温烧结墙体砌块、高性能水泥基保温材料和部品、建筑外墙外保温用高性能岩棉保温材料、结构与保温一体化复合墙体部品和构件;开发高性能节能门窗及幕墙材料、改善室内健康环境质量功能材料等;开发屋面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构造技术,满足不断提高的绿色节能建筑要求。

  保温材料特别是外墙外保温材料有相当大的市场容量,特别是新建建筑的建设中从事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生产企业将获得较大的商机。行业领先的方大集团、江河幕墙受益较大。

  如果以目前我国建筑保温市场的需要量分析,年需求量至少将达到数百万吨,为现在我国产量的数倍。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建筑节能率基本实现50%的目标,但除了少数大中城市建筑节能率能达到标准外,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都有较大差距。

  日前,一条消息令人瞩目:日本国土交通省拟出台新建筑节能措施,规定房地产商、建筑业者在新建住宅、办公楼时有义务满足新的节能标准。日本出台新标准,针对的是本国现行标准的不足。日本目前也有建筑节能标准,但是非义务化。按节能标准建筑住宅,成本通常会增加一成左右,这导致业界和社会缺少建筑节能的积极性,符合节能标准的新建筑目前不到40%。

  针对这些问题,日本拟出台的新标准规定,新建筑必须利用隔热材料等把空调、照明用电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如果不达标,在2020年度以后将禁止动工兴建;对达到标准的开发商和个人,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与之相应,日本国土交通省提出将在2013年修改节能法,并在年内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大小、寒冷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节能标准。预计新标准的节能上限,比不节能的住宅节能20%~30%。为了满足新标准,墙壁等要镶入隔热材料,如果采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的电量也算入节能量。日本的做法,对于中国推进建筑节能,无疑是一个启示。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的建筑节能,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刚性约束。权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28.5亿平方米,只占城镇现有建筑总量的16.1%。这意味着现有建筑中近84%属于高能耗建筑。而在建筑物的日常运行中,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也需大量消耗能源,这导致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在同等气候条件下,比先进国家高出2~3倍。如果把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能耗计算在内,建筑能耗则占社会能耗的46.7%。建筑节能,已成为中国节能的刚性领域。权威研究表明,未来建筑和交通将取代工业成为中国能耗和大气污染的主要贡献者。

  建筑节能方面的问题如此严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技术问题,也有管理问题,但关键问题则是缺少刚性约束。尽管这些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建筑节能的标准、法律法规,也不断修改建筑节能标准,但却因为建筑节能标准本来偏低,又非硬性规定,执行中又缺少全过程的监督和具有很强威慑力的处罚手段,加之北方地区城镇现有建筑采暖能耗普遍偏高,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普遍用能较大、用能效率较低、运行管理不合理,农村地区建筑大多没有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和材料等不能满足节能要求,以致全社会建筑节能的效果差强人意。

  以节能标准为例。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施30%的节能标准,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50%的节能标准,目前有少部分地区实施的是65%的节能设计标准。但是,有专家计算,即便执行65%的节能设计标准,我们的建筑能耗指标在同等气候条件下,也要高出发达国家平均能耗水平的50%以上。然而,就是这样偏低的节能标准,因为缺少强制性规定和执法监督,也只能在部分地区得以执行。

  加快推进建筑节能立法,加强执行监督,制定激励政策,坚持建筑节能设计和建筑节能改造并重,无疑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建筑节能的当务之急。

  绿色建筑的春天渐行渐近 时机已成熟

  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这一点,目前正得到官方和很多专家的认可。

  “十年前,大家没有这个意识。现在,各级官员和公众的认识完全不同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朱颖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